10月13日是第34個國際減災日,主題是“共同打造有韌性的未來”。近年來,國內韌性城市建設的腳步加快,不少城市都提出了韌性城市建設的目標。
怎樣的城市才算有“韌性”?國內韌性城市建設還需朝哪些方向努力?在國際減災日到來之際,《新京報》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孫占輝。

國內韌性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
新京報:第34個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“共同打造有韌性的未來”,“韌性城市”起源于何處?什么樣的城市才算有“韌性”?
孫占輝:“韌性”是從物理學演化而來的概念,起源于拉丁語“resilio”,本意是“恢復到原始狀態”。上世紀70年代初,這一概念被用于生態系統研究中,后來逐漸擴展到社會生態系統等領域。本世紀初,韌性的理念被用于城市復雜系統,隨之產生了韌性城市的概念。大約在2012年,我國學術界開始關注韌性城市,隨著研究工作不斷深入,韌性概念的含義也日益豐富。
韌性在整個防災系統中處于最頂端的位置,代表最高級別的安全。通常,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化解和抵御外界的沖擊,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顯影響的能力。換句話說,當災害發生時,韌性城市能承受沖擊,快速應對、恢復,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,并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災害風險。一般認為韌性城市及城市規劃、建設、改造、管理、文化等多個方面,要達到穩健性、多樣性、冗余性、恢復性和適應性五大特征。
新京報:國內“韌性城市”建設情況如何?面臨哪些挑戰?
孫占輝:北京市是全國首個將城市韌性這一概念寫入總體規劃的城市,《北京城市總體規劃(2016-2035)》明確提出了“加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,提高城市韌性”。2021年,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《關于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從統籌拓展城市空間韌性、有效強化城市工程韌性、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韌性和積極培育城市社會韌性4個方面,提出了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主要措施,明確提出到2025年,韌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,建成50個韌性社區、韌性街區或韌性項目,形成可推廣、可復制的韌性城市建設典型經驗。
上海韌性城市建設聚焦城市生態安全和運行安全,《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(2017-2035)》提出,要建設“更可持續的韌性生態之城”,從生態、環境保護和城市防災減災三個維度提出了韌性城市建設舉措。
總體而言,我國韌性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,體系尚未形成,韌性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首先,韌性和發展需要統一規劃、通盤考慮。隨著城鎮化持續推進,人口、建筑、生產、財富的聚集也對各種災害風險產生放大效應,各類“城市病”引發的綜合性風險日益增加。在優化城市功能、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同時,防范化解城市運行中的風險,提高城市的韌性日益重要和迫切。
其次,城市防災減災救災仍然存在薄弱環節。時下自然災害易發高發,多災種集聚和災害鏈特征日益突出。然而,我國在統籌協調機制、抗災設防水平、救援救災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,亟待補短板、強弱項。
再次,城市基礎設施韌性建設仍存在不足。城市人口規模龐大,水、電、氣、熱等各類城市基礎設施負荷壓力大,城市基礎設施一旦受損,將嚴重影響社會運行秩序和經濟發展。當前,城市基礎設施運行的基礎情況和底數尚未完全掌握,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監測預警仍存在不足。
此外,基層基礎工作亟待加強?;鶎邮巧鐣卫淼摹白詈笠还铩?,也是應急時處理突發性事件的“最先一公里”。我國基層社區分布廣,災害種類多、隱患大,災害事故突發、多發、頻發,基層面臨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現實危害。
未來須加強韌性社區建設
新京報:建設“韌性城市”對于人的生命財產安全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,有怎樣的重要作用?
孫占輝:隨著近年來各種極端天氣的出現,各種自然災害的沖擊給我們的城建工作帶來反思,這些都讓我們對建設韌性城市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和更迫切的要求。
韌性城市成為將來全國城市建設的又一發展目標,是為了提高城市的全方位抗險功能,韌性城市將具備“百折不撓”的品質,讓城市人民獲得更多的安全感、幸福感。通過建設韌性城市,有助于促進城市發展與安全治理的統籌建設。深入構建全方位、多尺度、立體化的韌性城市,重點發展城市公共安全保障關鍵技術,解決城市安全運行狀態動態監測、安全風險評估、風險預警防控、協同組織架構等問題。
韌性城市持續深入推進,有助于新興信息技術、公共安全技術、人工智能技術等多技術發展,持續促進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突破,強化前沿基礎研究成果應用。另外,韌性城市建設有助于發展城市安全文化教育體系,將安全文化教育培訓納入國民教育、干部教育培訓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,開展全方位、常態化的公共安全教育。
新京報:國內“韌性城市”建設需要朝著哪些方向前進和努力?
孫占輝:首先,發展韌性城市建設層次縱深。社區/街道是城市的最小有機單元,是城市安全文化和韌性理念發展的沃土,進一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韌性城市和提高城市韌性水平,必須發動基層群眾的力量和借鑒其自主管理能動性。對此,未來須加強韌性社區建設,提升社區和居民的風險意識,提高韌性理念的社會普及率,增強社區防災減災能力。
其次,筑牢韌性城市風險感知底座。依托傳感器技術、數字技術、智能技術等,加快城市燃氣、消防、水務、森林火災、地質災害等領域災害要素監測,匯聚地理信息數據、重要防護目標數據、應急能力數據、承災載體數據、監測視頻等重要數據,打造全災種、多源數據融合的數據管理平臺,深化災害機理模型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融合研究,突破災害風險的超早期識別技術,提升防范城市災害隱患能力。加強各行業、各領域、各主體協同合作,共同推進城市系統全領域全方面的風險感知體系建設,實現城市管理降本、增效和韌性。
最后,加強韌性理念文化向基層延展。構建安全文化教育體系、完善公共安全保障網,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的一項重要國策。要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,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、進農村、進社區、進學校、進家庭,培育安全文化,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。未來,實現基層韌性治理高質量發展,需要加強發展韌性城市理念,踐行韌性治理工作,弘揚韌性文化,逐步形成人人主動提升個體韌性、自覺踐行韌性城市理念、積極參與韌性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。
新傳感技術的引入提升了城市運行情況監測實時性
新京報:目前,北京市懷柔區韌性城市項目正在建設中,取得了哪些成就?北京在推進韌性城市上,需要在哪些方面著重發力?
孫占輝:懷柔區圍繞城市空間、工程、管理和社會等領域治理的痛點難點問題,明確了韌性城市建設的聯動機制、總體思路,積極推進韌性城市在監測預警、防災減災、應急救援、城市管理、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應用場景建設。
選取了需求最迫切、技術迭代成效顯著的燃氣安全運行監測專項、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專項、韌性城市綜合運行監測中心和技術迭代平臺作為一期工程建設內容,并建成了韌性城市綜合運行監測中心,中心配備7*24小時值班值守人員,負責燃氣、消防、森林防火、災害監測系統值守工作,滿足韌性城市運行監測統一管理需求,滿足各韌性城市專項場景的建設范圍及業務管理要求。
懷柔韌性城市建設“3+3+N”總體思路:第一個“3”是“1個中心-韌性城市運行管理和監測指揮中心”“1平臺-韌性城市業務平臺”“1張網-全要素立體化的智能感知網”。第二個“3”是建設1支高水平、專業的韌性城市運行服務和決策支撐服務隊伍;聚合物聯感知領域高端研發資源,打造1個擁有核心技術內核的迭代技術平臺;構建1個良性循環的產業發展生態體系?!癗”是燃氣安全、消防、地質災害、森林防火、積水內澇和生態環境檢測等韌性城市應用場景專項。
新京報:近年來,科技賦能加速了韌性城市建設,能否舉幾個例子?
孫占輝:新傳感技術的引入,使得對城市運行情況監測的準確性、可靠性、實時性極大提升,能夠更好了解城市的運行狀況,使得動態分析城市韌性水平成為可能,如激光甲烷燃氣傳感器、量子點環境質量監測傳感器、超高清超廣角視頻監控系統等;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各種傳感器監測數據進行智能分析,提高韌性城市監測預警的精度,降低誤報率,同時可以減少人工工作,提升效能;地理信息系統和三維系統提供了多種工具,可以極大提升韌性城市規劃工作。